【个人感悟】什么是结构化知识?

dear all

最近一直在闭关,分享点关于每个人成长和提升的思考(建议读时5min):

快速掌握知识跟碎片化有什么关系?碎片化时代,我们学习的速度真的加快了吗?

为了讲清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先分析“快速”、“掌握”和“知识”这三个词,之后再讨论一下,碎片化学习的利弊。

 

1 什么是知识?

知识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广义上讲,也许任何信息都能被称之为知识。

但是,有一类信息给人的感觉更值得被称为知识:

从历史上来说,这部分信息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固化下来的精华部分。用更像人话的说法,狭义的知识就是我们基础教育(语数外理化生史地政等),以及高等教育和自我钻研时接触的专业知识。

这种知识最大的特点,就是已经拥有了良好的组织结构,内容相对稳定(尤其理科领域)。

知识点与点之间,不仅有联系,而且会有明确的层级关系——理解了基础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后才能学习更高级的知识点,就像金字塔一样,底层的巨石托举着更上一层的砖瓦。

而非结构化的知识,最大的特点是未经沉淀,快速产生,同时快速变化。

非结构化知识之间关联弱,更谈不上什么层级关系,学习这些知识时没有先后顺序。信息时代,应该大部分信息都具有这种特性,所以只能被称为“广义上的知识”。

综上,我的想法大家应该有所理解了,根据结构化程度不同,知识的性质会有所变化。

 

2 如何算得上掌握?

心理学对“学习”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但大都引用了皮亚杰的“图式”概念,而学习就是不断“同化”和“顺应”的过程。

说人话:我们会以一种大脑自己能理解的形式储存我们学到的东西(而你未必知道它怎么做到的,甚至研究者也没完全搞清楚),这种储存形式即图式;

当有新的信息呈现时,大脑会根据自己已经整理好的内容把新知识融合进来,这种接受的过程即同化;

如果外界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大脑还有可能重新整理自己已经储存的知识,这种转变的过程即顺应。

打个比方:假如大脑是一台电脑,处理器、内存、硬盘都预备好了,但想让它具有现实意义的功能,得先给它安装一个操作系统,比如windos,这就是基础“图式”;

之后你想增加专项功能呢,就要装一些应用软件,比如绘图软件啦、视频播放器啦,安装软件的过程就是“同化”;

如果用了一段时间,系统有点跟不上时代了,我们就把windos7升级到了windos10,这就是“顺应”。

计算机的比喻,还表明了我对学习的一种观点:学以致用。我们给电脑装系统,装软件,是为了使用,为了让电脑发挥功能。

所以我们在单纯的记住知识的基础上,强调掌握知识,也就是在强调要以我们最终获得的“功能”来评价学习的结果。

因此,关于“掌握”,我们说的应该是学习了知识以后,我们能获得什么样的功能,就像我经常问学生的一句话,如果高考考场上,你突然把学的所有的公式全忘了,你还留下什么解决这个问题,留下的东西其实就是数学思想,就是能力。

我们掌握的知识最终能实现什么程度的功能,通常也是受到知识自身的结构限制。

为什么结构化的知识能够实现的功能更大?因为结构化的知识通常起到框架和串联作用。

在学习结构化知识的过程中,学习者也仿佛获得了一种“语境”,将来不管什么样的新信息出现,只要符合该领域的语境,就能跟之前已存在的知识结构产生联系,这正是结构化知识的功能强大之处。

不过,时间是一个重要因素。高度结构化的知识虽然能带来更大的功能价值,但是学习的过程也要投入很多时间。

 

3 怎样才算快?

其实我们都明白,快慢是相对概念,拿跑步的速度跟游泳的速度作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但一说起学习,我们却经常忽略“相对速度”的适用范围,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很多人着迷各种“速成”,很多人却鄙视“速成”培训。

我认为,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速成教材往往是利用知识的性质差异做手脚,本质上是学习松散的、浅层的知识,但外表却包装得仿佛学习者能从中获得深层的知识结构(经常使用“精通”之类的字眼)。

记住这两点就可以:

一、知识结构化低的知识,投入太长时间是浪费(比如鸡汤,讲座或者明星演唱会时间地点等,但并不是极端的完全不投入);

二、高度结构化的知识,投入足够的时间会带来功能性的裂变。

①投入几十分钟时,知识-掌握曲线是递减曲线,因为时间有限,知识结构化程度越高越难吸收,所以实现的价值不断下降——说白了就是还没学会。

②投入几十小时,曲线就变成了倒U型,上升阶段是因为随着知识结构化程度提高,价值在提高,而下降也是因为知识结构越来越复杂、掌握的程度下降造成的。

③投入几十天,情况与小时类似,只不过几十天时间投入,对复杂的知识体系也能有所了解了。

④投入几十周,曲线形态发生了变化。松散的知识由于自身性质所限,投入的时间再多,也缺乏结构化的功能。但核心知识结构在得到足够的时间投入后,学习者认识和应用该领域知识的能力会大幅提高。

⑤投入以年记,形状与④类似,只不过随着大量时间投入,学习者可能成为某领域的专家,高结构化知识带来的价值也会大得多。

松散的知识,是速成甜区,可能目前我们大部分老师都在这个区域比如可以通过服务快速的拿到进步率,但你投入时间超过一定程度以后,学习的效果提升就很小了。

高度结构化的知识,是钻研型学习的甜区,只要熬过“入门期”,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谓知识分子,就是得益于这类知识的人。而没有接受过这种结构化知识的人,很可能理解不了其价值,因此才会出现部分人依赖“速成”,部分人鄙视“速成”的现象。

 

4 网上很多的知识APP在什么区?

大部分在速成甜区。

讲师都是经验丰富的人,这种“丰富”存在于他们的内在认知图式之中,谁也没法扒出来看。他们展现的内容是案例式的、人生哲理式的,在精心铺垫下会给人足够的震撼和感悟。

但是,学习者如果落下那么几节课,直接看最新的内容,仿佛并没什么理解上的困难,还是那么有道理。学习者也许隐隐觉得,某些篇之间有一种模糊的关联,但全部内容接受下来,并没有什么稳定的体系。这就是知识非结构化的表现。

知乎上评价罗辑思维之类的内容,大多冠以“别人嚼碎了吐出来给你吃”的说法。我个人倒是觉得没有那么不堪,这些精于思考的人总结出的个人感悟,肯定是有价值的,问题其实在于从人家系统里拿出来的东西,能不能接到你的系统上。还拿电脑举例子,word2019制作出来的文档,你拿word2003也能打开,但遗漏了多少内容你永远不知道。

 

5 最后

学习知识是为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如果你得到的信息让你有“道理我都懂,但是然并卵”的感觉,那就算不上什么学习。

然而纵观市场上的内容产品,让人误以为自己在“快速掌握知识”的太多了,我不得不提醒一下:

如果听了两三堂课,看了四五篇文章,觉得有帮助,非常好,这是速成;

但是,如果已经在某个领域听了十几堂课,读了上百个小时相关文章(这说明愿意下功夫),却还是感觉提升非常有限,

那我真诚建议先打磨知识框架——尽管很枯燥,但这种投入不仅是接受多少碎片知识都换不来的,甚至,它还能让碎片化知识更好的发挥作用,尤其是教学

 

 

评论列表,共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 2023 - 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 角木蛟要学习

因为喜欢,可迎万难

© 慕容驹 - 苏ICP备202103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