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初高中衔接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熟练掌握乘法公式、因式分解(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等)、二次根式的分母有理化。
深化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熟练应用韦达定理。
巩固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特别是二次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值问题。
了解简单的绝对值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
熟悉常见的平面几何定理(如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性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例题讲解和练习,体验“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
引导学生尝试用代数方法(解析法)解决几何问题,初步建立坐标系思维。
培养学生规范、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达和书写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克服对高中数学的恐惧心理,体验解决难题的成就感。
认识到打好基础的重要性,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过程关注与反馈
1.过程性评价:
课堂提问与参与度。
课堂练习完成情况与质量。
学习习惯观察(笔记、改错)。
2.终结性评价:
课程结束后进行一次衔接课程测试(时间:45-60分钟)。
测试目的:检验衔接学习效果,为后续分层教学和个性化辅导提供参考依据。
三、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
课时 |
专题名称 |
教学重点与难点 |
|
第1课时 |
数与式(一):绝对值 |
重点: 绝对值的几何意义。难点: 多个含绝对值的多项式的计算。 |
|
第2课时 |
数与式(二):乘法公式 |
重点: 整体的思想。难点:利用韦达定理等创造整体。 |
|
第3课时 |
数与式(三):二次根式 |
重点:分母(子)有理化。难点:二次根式 的意义。 |
|
第4课时 |
数与式(四):分式 |
重点: 分式的意义。难点: 繁分式。 |
|
第5课时 |
分解因式(一):十字相乘法 |
重点: 十字相乘法。难点: 首项系数不为1的十字相乘法 |
|
第6课时 |
分解因式(二):提取公因式法与分组分解法 |
重点: 提公因式的步骤。难点: 符号语言。 |
|
第7课时 |
分解因式(三):关于x的二次三项式ax2+bx+c(a≠0)的因式分解 |
重点: 利用二次函数与方程的关系进行因式分解。难点:数形结合。 |
|
第8课时 |
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前期课时总结与多解) |
重点: 通过综合例题,感受分类讨论、数形结合思想。难点: 如何确定分类标准。 |
|
第9课时 |
知识整合与测试 |
重点: 综合运用前8课时知识解决问题。难点: 知识点的融合与灵活应用。 |
四、实施保障措施
1.集体备课:备课组共同研讨教案、统一教学进度、精选例题和练习题,编制《衔接课程学案》和《课后练习册》。
2.资源准备:制作统一几何动画演示资源,共享经典题库。
3.学法指导:在第一堂课即进行高中数学学习方法的微型讲座。
4.分层教学:在练习和作业设计上体现基础题、提高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5.教学交流:组内每日随机交流。